中国环科学会、工程技术中心调研武汉工程大学 共探磷石膏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新路径
3月17日下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生态环境部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联合调研团队,在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唐绍林的带领下,来到武汉工程大学开展深入调研交流,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磷石膏综合治理的战略部署,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磷石膏安全环保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进程,为推动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探寻创新思路与实践方案。
武汉工程大学党委书记汪伟、副校长吴云韬、科学技术发展院院长陈旭勇、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华丽等多位领导及专家出席交流活动。汪伟书记对调研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磷石膏无害化处理研发团队建设、“尖刀计划”申报以及科研项目参与等方面的成果。他强调,学校将依托深厚的化工专业优势,加强与企业及研发机构合作,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磷化工中心,为磷石膏资源化利用贡献力量。
唐绍林主任指出,本次调研聚焦于磷石膏行动方案,武汉工程大学在磷石膏净化处理技术领域成果显著,为磷石膏高值化利用筑牢了质量根基。工程技术中心指导的一夫金楚年产10万吨Ⅱ型无水石膏项目已顺利投产,其产品白度超88,在高分子填料领域可有效替代碳酸钙,掺量达30%-70%,成功实现磷石膏大掺量、高值化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磷石膏资源化产业发展。
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华丽教授详细阐述了《磷石膏大规模安全消纳与综合利用路径及创新技术》成果。由于磷石膏成分复杂,无害化处理是综合利用的关键前提。张华丽教授介绍,其研发团队历经无害化1.0到4.0处理技术的迭代升级,实现了磷石膏从无害化到净化再到高质化的跨越。该无害化处理工艺具有工艺模块化、产品多样化、市场适应性强的特点,采用“药洗+固化+水处理+装备智能化”技术路线。目前,依托这些技术成果,湖北多地已建成磷石膏净化处理装置,净化后的磷石膏广泛应用于土壤调理、路基材料、露天矿坑回填、矿井充填、高分子材料等领域,为大规模消纳磷石膏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极大地拓展了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在交流讨论环节,叶学东主任分析了磷石膏产量增长、利用率提升及利用途径多样化的现状,强调对磷石膏进行无害化处理,去除杂质、回收有效成分、降低成本,并分级、分质实现高质化应用的重要性。他建议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探索低温低能耗制备无水石膏的工艺路线,以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杨新亚教授、郑建国副主任均认为应强化磷石膏净化处理,把控源头质量。鉴于当前应用途径无法完全消纳磷石膏,需科学规划净化磷石膏的安全堆存,同时根据不同利用途径的质量和数量需求,实现按需定量、分质利用,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武汉工程大学兴发矿业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何东升,机电工程学院杨侠教授,化工与制药学院汪锋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曾祥进副教授,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徐雄副教授等,分别从磷矿、资源、计算机智能控制等不同专业角度,为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多元化思路,促进了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吴云韬在总结发言中强调,将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工程技术中心及一夫公司紧密协作,在项目投标、重点项目研发计划等方面积极对接,大力推广学校技术成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以满足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助力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取得更大突破。
此次对武汉工程大学的调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生态环境部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进一步了解了高校在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创新技术与实践经验,为后续产学研合作搭建了更为紧密的桥梁。通过各方协同创新,有望在磷石膏安全环保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为推动行业绿色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实现长江大保护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