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多得!云南省磷石膏改性土壤化利用实现新突破
早春二月,在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绿茂村实施的磷石膏改性造地中试示范田里,种植的大蒜、蚕豆长势喜人,为大地增添了悦目的绿意。
这是由云南农业大学与昆明川金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试验。两年的中试试验研究数据显示:通过对磷石膏改性进行土壤化利用,不仅把寸草不生、难以利用的石漠化土地变为高质量的耕地,而且两种造地工艺试验田土壤肥力指标均有显著提升,所种植的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作物生物学性状、产量、营养品质指标都有改善;示范田地表径流水中特征指标总磷和氟化物与周边普通耕地径流无显著差异,下渗水水质达到国家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限值(GB/T14848)。
昔日山石裸露、草木难生的石漠化土地,通过磷石膏改性土壤化利用技术攻关,种出了玉米、马铃薯、大豆甚至水稻等多种农作物,且产量、品质较对照(当地耕地土壤)都有提升。磷石膏改性土壤化利用中试研究取得的创新突破,不仅开辟了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新领域,而且对提高我省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促进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项目负责人、云南农业大学张乃明教授介绍:“云南是我国磷矿资源开采和磷化工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磷石膏产排和堆存的大省,全省磷石膏年排放总量2600多万吨,年产排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目前大部分磷石膏采用的是堆存的处置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潜在污染。在国家不允许新建、扩建磷石膏渣库的政策背景和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率要求不断提高的双重压力下,我省磷化工行业面临巨大挑战。”磷石膏是磷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大宗工业固废。我省磷石膏的综合利用主要集中在建材利用(水泥缓凝剂、纸面石膏、石膏切块等)和矿山生态修复(矿坑充填)两个领域,虽然能够消耗一部分磷石膏,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省政府提出的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要达到75%的要求,亟需拓展能够实现磷石膏低成本、规模化、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径。
成立于2005年的昆明川金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中低品位胶质磷矿浮选、磷矿和磷酸的分级利用、湿法磷酸萃取与净化,其重过磷酸钙产量全国第一、食品净化磷酸产量全国第二、饲料级磷酸钙盐产量全国第三,但伴随磷化工生产产生的每年近100万吨的磷石膏如何处理却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公司副总经理周永祥表示,磷石膏的综合利用是磷化工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已有成熟技术主要集中在建材利用领域,在磷石膏无害化改性技术、磷石膏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可供工程化应用的成熟技术十分缺乏,公司正主动作为,大力推进磷石膏源头减量化、过程无害化、终端资源化利用,希望通过和云南省土壤培肥与污染修复工程研究中心的合作,破解困扰企业发展的磷石膏资源化利用难题。
近年来,立足破瓶颈解难题,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张乃明率领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磷石膏改性造地的土壤利用技术研究,探索改性磷石膏用于人工复垦造地的可能性,以期为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开辟新途径。
要把磷石膏固废变成可以造地的土壤基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张乃明教授领导的云南省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创新团队历时3年,开展了磷石膏改性药剂筛选与技术优化、造地工艺比选、土壤快速培肥、环境风险控制等一系列研发工作……随着一个个技术难题的不断攻克和优化,项目中试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与此同时,张乃明教授团队还与云南云天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将磷石膏改性造地土壤化利用技术在安宁、宣威、开远进行了中试技术验证,均取得成功。周永祥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破解磷化工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不断优化技术模式,降低磷石膏改性和造地的成本,制定磷石膏改性土壤化利用技术规程,为扩大该技术在全省石漠化地区、矿山废弃地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撑。相信有政、产、学、研的联合推动,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磷石膏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美好愿景必将早日成为现实。
来源:云南网
本网站对转载、分享、陈述、图片、观点保持中立,图片文字均来自网络,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消息。版权归原作者。有版权方面不当之处,欢迎回消息告知删稿事宜,本网站将尽快处理。谢谢!